您所在位置:首页>起名知识 >暗喻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的古诗

暗喻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的古诗

发布时间:2025-03-01 03:30:22文章类型:原创文章
起名头像
方圆起名网林大师
资深起名专家

暗喻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的古诗

蜂 罗隐

不论平地与山尖,无限风光尽被占。

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。

【注释】

山尖:山峰。

占:占其所有

尽:都

甜:醇香的蜂蜜

【译文】

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,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,都被蜜蜂占领。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,到头来又 是在为谁忙碌?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?

【赏析】

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,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。这首诗有 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:欲夺故予,反跌有力;叙述反诘,唱叹有情;寓意遥深,可以两解。

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,成为风韵的象征。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,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 生,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。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,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“动物故事 ”。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。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:

一、欲夺故予,反跌有力。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,慨蜜蜂一生经营,除“辛苦 ”而外并无所有。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,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,凡是鲜花 盛开的地方,都是蜜蜂的领地。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、形容词──“不论”、“无 限”、“尽”等等,和无条件句式,极称蜜蜂“占尽风光”,似与题旨矛盾 。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、欲夺故予的手法,为末二句作势。俗话说:抬得高,跌得重。所以末二句对前二 句反跌一笔,说蜂采花成蜜,不知究属谁有,将“尽占”二字一扫而空,表达效果就更强。如 一开始就正面落笔,必不如此有力。

二、叙述反诘,唱叹有情。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,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,而运用反诘语气 道之。前二句主叙,后二句主议。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,四句主议。“采得百花”已示 “辛苦”之意,“成蜜”二字已具“甜”意。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,末 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。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: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?却分成两问:“ 为谁辛苦”?“为谁甜”?亦反复而不重复。言下辛苦归自己、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。 而反复咏叹,使人觉感慨无穷。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。

三、寓意遥深,可以两解。此诗抓住蜜蜂特点,不做作,不雕绘,不尚词藻,虽平淡而有思致, 使读者能从这则“动物故事”中若有所悟,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。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 劳心于利禄者;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,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。两种解 会似相龃龆,其实皆允。因为“寓言”诗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,寓意较 浅显而确定;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,使物著上人的色彩,其中也能引出教训,但“寓意 ”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。如此诗,大抵作者从蜂的“故事”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, 但他只把“故事”写下来,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,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。而现实 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,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所谓“终朝聚敛苦无多,及到 多时眼闭了”;一种是“运锄耕劚侵星起”而“到头禾黍属他人”。这就使 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。但是,随着时代的前进,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,“蜂 ”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,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,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。可见 ,“寓言”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,古老的“寓言”也会与日俱新。

暗喻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的古诗

1.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中有一句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可以理解为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。2. 这句话中的“人生得意须尽欢”表达了人生短暂,应该珍惜时光,而“莫使金樽空对月”则是警示人们不要虚度光阴,不要因为懒惰或贪图享乐而浪费生命。3. 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人们应该勤奋工作,不断努力,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快乐,而不是依靠不正当手段或不劳而获。

暗喻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的古诗

1. 《岳阳楼记》中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可以暗喻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。2.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居安思危、心系天下的情怀,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关心天下大事、社会疾苦,而不是只顾自己的享乐。因此,对于那些不劳而获、只顾自己享乐的人,作者自然是深恶痛绝的。3. 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人们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,积极为社会做贡献,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利。

展开剩余内容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