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姓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,所以中国的许多较好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,如姚姓。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,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。
在远古时期,当人类还在吃生肉,居无定所的时候,自然是没有姓氏的,可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,奴隶制社会的兴起,姓氏开始渐渐出现。
人类文明兴起初期,部落模式和奴隶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现象,地位卑微的奴隶自然不配有名有姓,而地位高贵的部落首领们,为了和奴隶们有所区别,彰显自己高贵的存在,同时划分自己部落的统一性,于是他们有了姓。
《三字经》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,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“宋儒王伯厚先生作《三字经》,以课家塾”。
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,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,据传就是《三字经》。
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。明末清初屈大均在“广东新语”卷十一中记载:“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。适子,顺德登洲人,字正叔,入元抗节不仕”,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《三字经》的真正作者。
一说是明代人黎贞。清代邵晋涵诗:“读得贞黎三字训”,自注:“《三字经》,南海黎贞撰。”即以为明代黎贞撰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民间也出现了两套并行的“识字教材”体系:
一类是官府所承认的“官方识字教材”,譬如梁朝周兴嗣所作《千字文》,文采斐然、内容雅致;
另一套则是流行于民间的“杂字书”,虽不登大雅之堂,但更加浅显易懂、贴近生活,比如面向商人子弟的《山西杂字必读》中有“人生世间,耕读当先。生意买卖,图赚利钱。学会写账,再打算盘。天平戥子,纸墨笔砚。升合石斗,一秤两端。明千明两,不哄不瞒。冷蒸热卖,现吃现端。”包含了淳朴的民间人生观、商业道德、经商技术等。
后者的集大成之作,便是《百家姓》,其目的是让底层民间子弟能够认识、书写自己的姓氏。
而书成于南宋的《三字经》,更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,本身由民间口口相传而成、较好终由文人修改定稿,因此结合了“通俗易懂”和“内容精深”两方面的优点,同时受到民间和朝堂的欢迎,成为了后世必不可少的标准启蒙教科书。
而“三、百、千”的启蒙体系也就此成型,直至今天仍然经久不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