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侯,指因为功绩显著而被皇帝赐予爵位,通常也会赏赐食邑,用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。皇亲国戚也会经常得到封侯的奖赐。
据杜佑《通典•职官•封爵》记载,早在尧、舜时期,我国就已经有封侯的先例。但是,历朝历代封侯的具体名称和方式又有所不同。
在唐朝,分亲王、嗣王(承袭亲王的为嗣王)、郡王、国公、郡公、郡侯、县公、县侯、县伯、县子、县男等级别。国公以下,都加“开国”字样。
唐朝的封爵有食邑,但往往都是虚封,只有加实封者才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人,后来又改为领取俸禄。唐代前期,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,大丈夫从军戍边,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。因此,从军就成为当时人们“封侯”的一条重要途径。
由于爵位也是身份等级与权力高低的象征,所以“封侯”也常常被人用来指代醉心仕途或者取得功绩。唐诗中也多有提及,如骆宾王《从军中行路难》: “但使封侯龙额贵,讵随中妇凤楼寒。”
岑参《北庭作》:“可知年四十,犹自未封侯。”
杜甫《后出塞五首》其一:“男儿生世间,及壮当封侯。”
李贺《南园十三首》:“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侯。”
李频《赠李将军》:“天心待破虎,阵面许封侯。”
等候,就是天子管理天下,然后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士,就是封王。 这个王就是公 公的下属得到封赏,比较好的是侯,侯有土地,但是没有主权,财权,政权,只有治权,产权。相对与公来讲 侯说白了就是封地食邑但是不能有军队而已。
简单罗列下 公:有封地,封号(齐秦楚燕赵魏韩等),有自己的政权,财权,军队。简单说就是有 底盘,有名号,有主权,有治权,有政权,有财权,有军权,有产权(封国的地都是公的)等。
侯:侯就简单多了,有名号,有封地(但是没有这块地的主权,因为这是公封赏给他的),有财权,有治权,但是没有主权,没有军权,没有政权。 这就是二者的不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