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,“哲”一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
传说中国上古商时有一本《书经》,其《洪范》一篇,在冯友岚先生看来是较可靠的较好早提及五形学说的文献。照传统的说法,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周武王克商以后,向商朝贵族箕子问治国的\
哲
汉语汉字
哲,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(常用字),普通话读音为zhé,较好早见于金文时代,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。“哲”的基本含义为有智慧;聪明智慧的人,如:哲人、哲学;引申含义为对别人的尊称、敬称,如:哲兄(对兄长的尊称。后多用以称他人之兄,犹言令兄,贤兄)。
在现代汉语应用中,“哲”一般用作哲学的简称,如:文史哲。
字源演变
哲字较好早见于金文,本义是“明智”,引申为“贤明的人”。《尚书》:“知人则哲。”金文多由“心”、“所”(“折”的变体)构成。“心”表义;“折”表声。小篆以后作“哲”。隶、惜又有异体“喆”。
1642年松锦大战后皇太极命镇守关内,爱新觉罗氏的其后代领命镇守。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关内的爱新觉罗氏由于逃避其他民族的追杀,一部分爱新觉罗皇室家族的子孙就此改姓,其中就有哲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