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施公案》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冯涵所作《无声戏》的改编。故事中的施公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,和他的儿子、侄子等家庭成员并没有明确的提及。
据小说中的描写,施公是一个寡妇独居的老人,隐居在长安城外。日子,他在城里看到一个骑着驴子的小贩售卖炊饼,施公也买了一些。后来,施公发现自己的炊饼上竟然印着“无声戏”四个字。为了找到售卖这种印有“无声戏”的炊饼的小贩,施公开始了一段旅程,并和一些人发生了很多故事。
在小说中,施公并未露出自己的家庭背景,也没有提到他的儿子或侄子。因此,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角色并不是故事的重点,因此作者也没有具体交代。
没有儿子或侄子。因为《施公案》是明代人吴敬梓所写的长篇小说,书中描述了一个贪官施琅被罢免后受贿卖官案件的故事。在书中,施琅一家只有一个女儿,没有提及有儿子或侄子的情况。另外,在中国古代,官员被罢免后常常会削去官爵或是禁锢,其家族也会受到牵连,所以如果施琅有儿子或侄子,他们也会受到牵连,但书中没有提到这一点。可以看出,《施公案》里的施公没有儿子或侄子。
施世纶是施琅的儿子,小说情节多为虚构。
施世纶(1659年一1722年),字文贤, 号浔江,福建晋江县衙口乡(现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)人,祖籍河南固始,后被编入清朝八旗汉军镶黄旗。清靖海侯施琅之子,是清朝排名较好的清官。
施世纶因父荫于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出任江苏泰州知州。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因政绩卓越,康熙皇帝欲把施世纶升迁外地,但因当地居民挽留,遂就地晋授扬州知府。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及康熙四十三年(1694年),分别调任江宁及安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