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首页>起名知识 >孔子40岁的主要事迹

孔子40岁的主要事迹

发布时间:2025-05-11 05:39:43文章类型:原创文章
起名头像
方圆起名网林大师
资深起名专家

孔子40岁的主要事迹

孔子在40来岁的时候,彻底结束了在齐国的流亡打工生活,回到了鲁国。要知道,这时候的鲁国,已经彻底成了三桓的天下。

孔子选择了自力更生,自己养活自己,同时呢,还要对三桓认赌服输。

孔子需要向三桓表明,自己会吸取教训的,下不为例,从而换来他们对自己的容忍,至少是不予追究。

01

为什么歌颂伯夷叔齐

在历史人物中,孔子特别推崇一对兄弟,伯夷和叔齐。

这两个人都是商朝的宗室贵族,他们反对商纣王的残暴,但又不赞成周武王灭商,觉得这是以下犯上的造反。

所以商朝灭亡、周朝建立后,这兄弟俩就采取了“非暴力不合作”的态度,包括不吃周朝的粮食等等。比较后面的结局伯夷跟叔齐都饿死了。

在《论语》里面,孔子多次赞扬这两人。

比如他曾经评论说:“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意思是说,伯夷叔齐这俩人不记仇,所以也不得罪人。

事实上,他并不是真的在评论伯夷叔齐这两人,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。

在孔子看来,鲁昭公就像是商纣王,位居政治正统,但缺乏能力和道德。

而跟鲁昭公对立的三桓呢,则好比周武王,是以下犯上的叛逆之臣,但偏偏又成功掌握了权势,谁拿他们都没办法。

至于孔子自己,自然就是代入伯夷叔齐的处境。

这样一来,孔子就向三桓释放出了和解、求饶的信号。

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,也没有损伤他作为学者的面子。

有一次,弟子问孔子,伯夷叔齐的下场那么悲惨,活活把自己给饿死了,他们会因此怨恨周武王吗?

孔子回答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意思是,他们这么做只是追求自己的道德标准,所谓“仁”而已,可不敢怨恨别人!

客观上来说,孔子又不是伯夷叔齐本人,他怎么能断言人家没有怨恨呢?这其实还是在借两位古人来表达自己的心态。

潜台词就是,自己曾经追随过鲁昭公,但那只是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,并不会因为失败的结局就来怨恨胜利者。

孔子回国后,之所以会如此频繁地歌颂这些人,是因为他实在得罪不起三桓,只好用这套历史解释来安慰自己,同时也让三桓放心。

虽然孔子做出了认赌服输的姿态,字里行间也都希望能得到三桓的谅解、让自己可以继续在鲁国生存下去。

02

怎么对待死去的鲁昭公夫妇

在孔子晚年的时候,他还处理过鲁昭公夫妇的一些后事。

这些记载也能证明,在孔子心里,他一直很在意他跟昭公的君臣关系。

鲁昭公本来被埋在了国君陵区的外面,这是季平子故意安排的,就是为了羞辱昭公。十多年后,孔子在鲁国掌权当了官,就派人改建国君陵区,把昭公的坟墓圈到了陵区范围内。

虽然这时候季平子已经死了,孔子这么做没太大风险,但从这也能看出来,孔子想尽力为昭公做点事。

孔子早年曾经追随过鲁昭公逃亡,这在重视君臣道义的孔子心目中,就算结下了正式的君臣关系。那他自然就会觉得,自己有义务去参加昭公夫人的葬礼。

从孔子这些表现,我们能看出来,哪怕三桓寡头们再怎么讨厌鲁昭公,孔子也要委曲求全地坚持自己的原则。

他是有节操的人,为了坚持节操,他牺牲了很多东西,也背负了很多东西。

历史,就是这么无奈而又沉重。

面对现实,孔子退了一步,承认了自己的失败,也知道活下去需要付出什么。

但同时,他也有自己的坚持,孔子曾经追随过鲁昭公,在他后面的一生里,从未放弃和背叛过这一段君臣关系。

展开剩余内容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